
編者按: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鬧鐘,可能是睡眠健康管理師;旅行拍照告別“剪刀手”,旅拍定制師幫你打造專屬記憶。
近日,人社部宣布擬新增跨境電商運營管理師、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等17個新職業,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、睡眠健康管理師等42個新工種。8年中,我國新增職業已經破百,這些從業者的工作狀態如何?新職業反映出怎樣的社會發展趨勢?
潮新聞推出職業“上新”系列新媒體產品,解碼新職業。
“您家里有幾口人?”“平時愛吃什么,有什么忌口?”“有養寵物嗎,需要給寵物洗澡嗎?”盛夏,杭州三替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門店內,家政服務經理人潘琳與顧客陳女士對坐,一邊詢問客戶家庭信息,一邊認真記錄。 為客戶量身定制家政服務方案,是潘琳的工作日常。今年5月,人社部發布公示,擬新增17個新職業及42個新工種,其中就包含家政服務經理人——在家政服務相關組織機構中,從事家政業務管理、企業組織運營等工作的人員。“說得接地氣一些,我們就像為顧客提供私人定制服務的‘大管家’。” 潘琳笑稱。 10年前剛入行時,潘琳的職業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,保姆中介。多年來,職業名稱的3次變化,映照出行業的變遷發展。從最初點對點對接客戶和保姆資源,做“一錘子買賣”;到逐漸專業化,化身保姆顧問,全程跟進家政服務訂單;再到如今的家政服務經理人,不再只提供單一的人力資源和售后保障,而是輸出一套系統化、定制化的服務方案。 “近兩年,我們發現顧客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、個性化,普通的保姆、育兒嫂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需要。”在潘琳看來,職業“上新”源于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。比如,針對老人的健康管理、陪伴助浴;針對孩子的雙語早教、營養搭配;甚至心理咨詢、寵物護理等曾經的小眾需求,也越來越被關注。“原來想要找到能滿足多種需求的家政服務人員,可能要對接多個機構的多位業務經理,現在只需要和我溝通,就能幫顧客一站配齊。” 從賣人力到賣服務,再到賣定制化方案,對從業者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和潘琳溝通時,能明顯感覺到她的忙碌。手機如同掛在身上的“器官”,需要24小時待命,隨時響起的電話和半夜跳出的微信信息,是她的工作常態。“有問題或者有需求,顧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,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信任。”潘琳說,責任心、學習力、溝通能力是這份工作必備的素養,為此她不斷精進自身,考下了育兒師證、月嫂證、陪診師證、養老護理員證等多個證書。 自己這份工作被納入新職業,潘琳感受到了社會對家政服務行業的認可。這一舉措有助于提升行業的專業化水平,解決行業內仍存在的服務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,也為社會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。作為本科畢業后就毅然入行的前輩,她希望更多人才能以此為契機,將目光投向家政服務行業。“在高端化的轉型趨勢下,行業的人才缺口很大。放下對行業的刻板印象,這個職業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,是很有發展潛力的選擇。” (本文轉載自:潮新聞)
